查看原文
其他

资金活水嗷嗷待哺,环保PPP大单将迎瘦身潮

安野 生态资本论 2021-05-01

▲ 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生态资本论


「生态资本论,资本视角看生态」



时移世易,仅仅一年多的时间,对PPP的态度,环保业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9月8日,在首届中国绿色创新大会,宜兴市委常委,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,告诫众多环保企业,做PPP项目要一步一步走,不能急于求成,而前两年的PPP大单,也应该想方设法变成小单。

而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、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也认为,在融资环境逐渐艰难的情况下,PPP大单“瘦身”将成为新的趋势。

▲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、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在中国绿色创新大会上发言

赵笠钧提到,以前PPP项目哪怕零收益,都还有企业去抢。现在项目如果达不到合理的收益,就会流标。环保企业在PPP项目的选择上正逐渐变得理性。

曾经炙手可热的环保PPP项目,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?

 大单热

自2014年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以来,各界对于PPP赋予了很大的期望。认为PPP模式是转变政府职能、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改革举措,PPP也迎来爆炸式增长。

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3月末,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累计项目总数7420个、投资额11.5万亿元。

PPP是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,这几年,政府不管想搞什么建设都打包成PPP项目,抛给企业去做;企业也乐于拿到大单,再到资本市场吹牛皮,找融资,持有PPP项目的数额渐渐成了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志之一。

一来二去,PPP大单“野蛮生长”,泡沫越吹越大,逐渐形成了企业疯狂追求大单PPP项目的风气。似乎这种大单的合同能给企业更大的信心和底气,同样也不可避免的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。

风险与收益共存,这是资本市场的法则。大额项目的建设回款的周期很长,一旦企业发生财务问题,都存在着停工甚至烂尾的风险。尽管短时间内可能成为企业融资的说辞,但是如果政策变化或是资本市场信心下挫,原本的投资都会打水漂。

资本市场是现实的,你不尊重它,它就不会信任你。

泛滥的PPP项目和低价竞标,让市场变得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,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PPP大单,如今成了烫手的山芋。

   瘦身潮

经过近4年的迅速扩张,PPP市场终于迎来了一波调整期。多个省份将PPP项目规范化作为2018年工作的重点。银行热情逐渐消退,政府不再可能为PPP项目兜底。对于PPP项目的挑选与运维,成了环保企业的必修功课。

朱旭峰提倡,PPP应当从小的项目着手。在今年去杠杆的大环境下,企业现金流普遍受挫。选择那些项目总额较小,更加方便企业回款的项目,既可以保证现金流的安全,又能在小项目的运维中逐渐提高企业的能力。

赵笠钧分析认为,以往的PPP大单中,本身就是众多项目打包而成。现在,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着资金压力,环保企业应从原有的PPP项目中,剔除了一些非环保内容的工程:比如在河道治理的PPP项目中,常常会将道路、桥梁建设等附属工程一起打包给企业。

这样,将PPP项目瘦身后,地方政府可以减轻资金支付压力,企业也相应减少了融资负担。
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PPP研究所所长彭程曾表示,PPP领域发生一些不规范、不健康现象的原因,主要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更看重PPP的投融资功能,忽视其共治理念,在实施PPP的过程中追逐短期利益倾向和机会主义。

面对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,PPP大单的持有者们顺势瘦身健体,是规避风险、回归理性的正确途径。


作者:安野,生态资本论撰稿人

(本文在生态资本论和中国生态资本网同步更新,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:中国生态资本网;微信公号转载请注明来源:生态资本论。)


BY/

本期策划:赵口袋

选题执行:安野

编辑排版:  赵口袋 伊楠 


推荐阅读:

愁云笼罩的上半年,唯有环境监测春光灿烂

环境企业50强出炉,国企称霸的环保产业究竟有多强?

生态领域的“独角兽”生意


生态资本论入驻平台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